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周海云的锦绣前程

来源:中国高新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黎明时分,太阳升起,当朝霞铺满太湖湖面,映红了镇湖古镇无数绣娘的绣绷。阳光洒在绣娘的脸上,绣娘们恬静地穿针引线,绣着最为钟爱的

“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黎明时分,太阳升起,当朝霞铺满太湖湖面,映红了镇湖古镇无数绣娘的绣绷。阳光洒在绣娘的脸上,绣娘们恬静地穿针引线,绣着最为钟爱的刺绣!这将是怎样的诗情画意?在喧嚣的世间,坐落在“天堂”边上苏州的镇湖,拥有如此良辰美景,真真恰似人间仙境。

自古拥有“苏绣之乡”之称的镇湖,原名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的华丽之地。这里确实是锦绣之地,不仅气候温润,物产丰富,风景如画,更是苏绣的发源地。说到苏绣,它的历史悠久,文化蕴涵意义深远。

镇湖家家有绣娘,在不足2万人的小镇,汇聚了8000绣娘,另有4000人从事与苏绣有关的工作。绣娘的称谓与职业有关,不分年龄长幼。从十几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几乎人人会绣。在镇湖农村,随处可见抱着绣绷的妇女,她们被统称为绣娘。

生于斯长于斯的周海云是苏州市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和苏州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一位普通绣娘,她的刺绣故事是这8000绣娘成长经历的缩影!

一根针绣出一片新天地

自幼受祖辈们的影响,周海云耳濡目染,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她,非常喜爱刺绣这门技术。

8岁时就拿起绣针跟随母亲学习刺绣,通过妈妈和姐姐们的言传身教,13岁时,海云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真正绣娘,开始了她的绣娘“生涯”。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1年,为了和姐妹们一起脱贫致富,年轻的周海云成立了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将镇湖传承千年的刺绣手艺转化成帮助姐妹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财富。

也是在这一年,台湾的一个商人订了一批刺绣没有拿,后来又被其他商人拿到北京一年都没付钱。这都是姐妹们的“辛勤汗水”!为了追债,周海云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了北京,度过了一段心酸的“北漂”生活,每天吃两包方便面或者吃俩面包凑合,不舍得坐公交,以步行代替公交绕北京城讨债。也许是天下好人多,又有很多的机缘巧合,周海云与北京燕京书画社合作开始了现场刺绣表演。之后遇到了很多热心人为她介绍商场,为她的刺绣找到了买家。就这样,1992年,她又带着不到2岁的女儿在北京燕莎、北京购物中心等地现场表演刺绣,开始了她创业的艰辛岁月……

周海云的经历浓缩了新一代绣娘的成长经历,她是最早将镇湖刺绣推广销售到全国的绣娘之一。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如今,云帆苏绣已经有苏州拙政园云帆苏绣艺术馆、北京金源燕莎店、济南银座商城等分店。

2007年1月,周海云在苏州镇湖绣品街上开出了第一家个人刺绣研究所—苏州市高新区海云刺绣研究所。

20多年来,创业虽然艰苦,但周海云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折服。最令她感到幸福的事情是她能够为家乡做贡献,如今她已经解决了上千个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并带动了40多名绣娘走上创业当老板的道路。在自己拥有和管理的刺绣公司和研究所中,也吸纳了200多名下岗工人和进城的农民。

目前,公司专门从事苏绣生产经营。20多年来产品热销海内外市场。而她个人也被授予“江苏省十大杰出创业明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周海云作品:双层绣《拙政园》,被上海世博博物馆收藏

周海云作品:蒙娜丽莎

传承技艺 独一无二

刺绣的源头据说与吴地先民断发文身的习俗有关,因为临水而居,先民们在身上刻上了龙的图案,后来,文身变成衣服的纹饰,便有了最早的刺绣。

镇湖刺绣的兴起,还与这里独特的区位和盛产蚕桑有关,镇湖僻处太湖一隅,交通不便,农闲时,聪明恬静的镇湖女人纷纷拿起银针,用手边的丝线,刺花修被,贴补家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的文化,镇湖刺绣的兴盛,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因为来自民间,缘于生活,历史上的镇湖刺绣,大都以日用绣品为主。

一缕蚕丝如何获得丰富的色彩,她在绣娘的银针下又焕发了怎样的独特魅力?苏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这五彩的丝线来自蚕丝。墨子说:丝线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丝线染色是重要的准备工作。

苏绣经历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染色技艺因地制宜的创新,只是冰山一角。明代位居首辅的大学士王鏊说:苏绣的特点是精、细、雅、洁。精细是技艺的反映,雅洁是艺术的追求。苏绣对艺术的追求,在明清时到了高峰。除日用绣之外,出现了闺阁绣和宫货绣的盛行,在针法技艺上被封为针神的清末苏州人沈寿创造了仿真绣,而杨守玉则发明了“乱针绣”。仿真绣和乱针绣,都像是用针线画出的素描或者油画,兼具了东西方的审美追求。这些技艺在镇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区》 网址: http://www.zggxqzz.cn/qikandaodu/2020/0709/358.html



上一篇:王爱宗
下一篇:茂名海洋文化初探 ——以博贺、电城镇为例

中国高新区投稿 | 中国高新区编辑部| 中国高新区版面费 | 中国高新区论文发表 | 中国高新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