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综合功能型高新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研究以淮(2)

来源:中国高新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一核”。 即高新区综合服务核,以高新区管委会为中心,主要承载行政办公、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功能,布局建设总部大楼、现代创

(1) “一核”。

即高新区综合服务核,以高新区管委会为中心,主要承载行政办公、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功能,布局建设总部大楼、现代创意创新空间、商务写字楼、星级酒店、会展中心等设施,打造高新区城市功能核心区和代表高新区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2) “五园”。

即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五大产业园区,积极打造产业园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产业一平台”的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需求,积极引入和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园区完整产业链。

3.4 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依托现有交通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高新区双区互动发展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居民生活特点,以道路方格网为框架,形成产业发展空间和综合服务空间有机组织、互动发展的空间结构,实现两大片区协调融合,引导高新区有序发展。以生态网络布局为基底,构建绿核居中、双轴联动、多区协同的空间体系,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即以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的产业服务中心。“两轴”:沿淮河大道发展轴和沿泰宁大街发展轴。“三区”:即西部产业组团、东部产业组团和综合服务组团。

围绕“一心两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布局,培育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的“五大功能板块”。包括综合服务区、大数据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园。

3.5 用地布局规划

以“五大功能板块”发展指引为依据,优化园区用地布局,增加科技研发用地和绿地广场用地比例,进一步提升园区产业链功能和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1) 居住用地。

根据国务院严禁高新区进行商品房开发的要求,园区仅保留现状科研企业附属居住区和部分拆迁安置居住用地,不再规划新增布置其他居住用地。科研企业新建附属住宅区要遵循统一规划,综合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44.61 km2,占总用地面积5.31%。

(2)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结合现状及集约发展的理念,在现状商业用地东侧,布置商业4S店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集聚区。另考虑完善园区的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并结合15 min可达的服务圈,于东、西两区各布置处小规模的邻里中心一处。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面积37.55 km2,占总建设用地的4.47%。

(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为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和文物古迹用地。根据相关规范,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的标准和用地规模,将公共设施相对集中布置,形成高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面积96.58 km2,占总建设用地的11.51%。

(4) 工业用地。

规划将工业用地围绕现状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进行集中布局,落实空间集约使用的要求。同时考虑提升产业准入要求,工业以对周边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一类工业用地为主。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04.90 km2,占总用地面积的48.23%。

(5)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主要包含城市道路用地和交通站场用地。结合东部片区科技研发、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实际使用需求,布置一处社会公共停车场。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7.42%,面积为146.28 km2。

(6) 公用设施用地。

合理增加园区内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规划公用设施用地总面积12.50 km2,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9%。

(7) 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以生态文化公园为核心、道路防护绿地和高压线防护绿地为纽带、串接各街头游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57%,为97.08 km2。

4 结语

开发区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以往,我国高新区实行以工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引发的用地瓶颈、职住平衡等一系列空间问题。通过上述对淮南高新区空间发展研究,园区逐渐形成以人居环境为依托、以高新产业为驱动、生产型和服务型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逐渐与山南新区、主城区逐融为一体,促进淮南由“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向复合型网络空间结构转变。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区》 网址: http://www.zggxqzz.cn/qikandaodu/2021/0323/1391.html



上一篇:中国西部大城市开发区企业投资决策的驱动因素
下一篇:让老旧建筑的电气系统重获新机施耐德电气联手

中国高新区投稿 | 中国高新区编辑部| 中国高新区版面费 | 中国高新区论文发表 | 中国高新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